行情> 正文

天天视讯!福建:交出生机盎然“绿色答卷”

2023-06-22 06:49:4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李睿宸 高建进 马跃华


(资料图)

细雨蒙蒙,鸟鸣啾啾。6月17日,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静宽阔的江水边,葱茏的植被与大大小小的沙洲纵横交错。不远处的沙洲上,一群群白色的水鸟或低头觅食,或在水面低飞。

行走在湿地岸线边,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盎然生机,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总工程师林文波告诉记者:“目前,保护区累计记录到鸟类数量313种,常年分布和越冬的水鸟数量超过5万只,其中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9种珍稀濒危鸟类。”

走在八闽大地,目光所见,皆是一幅水清景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福建莆田木兰溪畔,自然风光与不远处的城市楼房相映衬,经过20余年全流域系统治理,曾经水患成灾的木兰溪,已经成为河畅水清的“生态之河”;湄洲湾口,碧海蓝天、绿树成荫的湄洲岛绿化覆盖率达60%,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低碳岛”“生态花园岛”……

曾经,这些地方还不是这番样貌。“20多年前,这片水域有很多养殖户养鱼养虾,有很多豆腐块一样的养殖塘。同时,由于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入侵,土壤板结严重,底栖生物没有了生存空间,生态遭到破坏。”保护区讲解员陈超灵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这20年里,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濒危水鸟抢救性保护、退养还湿、海漂污染物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如春风化雨,让“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的湿地田园生态风光,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现。

与闽江河口湿地一样,近年来,一系列生态修复蝶变在福建上演。好生态,也为新业态发展带来更大助力。

“以前这里大多是荒地,还有一些村民的养殖场,不仅气味大,而且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走进福建漳州的长泰花坞里现代农业产业园,花园小径蜿蜒远去,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一边前行,产业园董事长唐炳昆一边为记者介绍。

循着唐炳昆的手指望去,远处是连绵的青山,眼前大片平整的草坪铺展,一湾碧水边,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建筑,为田园景色增添了人文气息。“经过生态修复和建设,产业园实现了农业景观化、文创化、互动化,高新特农业具备了旅游功能。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研学+科技、康养等多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唐炳昆说。

在漳州,“千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培育壮大了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产业集群体量持续壮大、质效持续提升。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在福建,从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到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持续探索,逐渐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型。

垂直超高空间的厂房里,一排排蔬菜正在智能栽培层架上生长;机械臂在有序分摘植物苗;已经长成的蔬菜,通过传送带运出……在泉州的LED植物工厂,利用LED光源技术、自动化设备,无农药、无重金属污染、不用洗就可直接食用的高科技蔬菜,从这里走上了人们的餐桌。

“LED植物工厂可以实现蔬菜规模化高效种植,由于占地面积小,还可以缓解人多地少的问题,对都市农业、沙漠等特殊环境发展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中科三安光生物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阳介绍。

在厦门,ABB厦门工业中心“零排放愿景示范基地”项目,正走出节能减排探索之路。通过屋顶光伏,目前可实现50%电力的清洁能源替代,园区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3400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福建多年的实践说明,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落地落实。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福建省GDP跨越5万亿元台阶,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2.9%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4%的经济总量。与此同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三年优秀,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并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围绕着高质量发展主旋律,福建交出了一张生机盎然的“绿色答卷”。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2日 02版)

关键词:

上一篇:“营”在自贸港·老外创客谈 | 意大利厨师丹尼尔:开放的海南让西餐生意越来越好 环球视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

  • 资讯
  • 业界
  • 行情